English

弘扬学术 锲而不舍

1998-12-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中国出版社据说凡五百余家,三联书店可称卓然超群者。三联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弘扬学术为己任,深得几代学人的敬重,这使得三联的名字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研究的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弘扬学术,扶持学人,说之易,行之难。经济转型,利润杠杆维系出版社的命运,功利的喧哗搅乱了学人的清静。于是张扬学术,从定义上、内容上、方法上都同过去不很相同,甚至很不相同了,在这种情况下,倘没有对时势的深刻理解,没有对市场与学术关系的正确把握,没有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术的功能和作用高瞻远瞩的定位,没有开拓市场的高超技巧,那么坚持弘扬学术,就只能是华丽的辞藻,空洞的愿望,自欺欺人的谎言。三联能够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性极强的出版社,在国际上也为出版同行另眼相看,除了热情和勇气,靠的是三联同仁上上下下审时度势,既顺应潮流,又不随波逐流;思深,虑远,心诚,行笃,于是才有今日的昌达。

弘扬学术,无热心和眼力固然不可,无学人的响应也将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三联之所以在学术出版方面独领风骚,与善于团结学人密切相关。现如今学术繁荣,学人活跃,著作等身者比比皆是,约一两名学者,出两三部著作,并非难事;邀七八个顾问,编三五套丛书,亦非高不可攀。堪称难能可贵的是常年好书不断,新译新著如雨后春笋,既为读者看好,更被学者称誉;既有学术层次,又有学术质量,读者有口皆碑。达此境界之佼佼者,屈指可数,三联无疑名列其中。其秘诀无他,是因为书店周围聚集了众多文化人,他们把三联视作学术论坛和学者俱乐部,思想在这里交锋,理论在这里砥砺,传统和创新在这里交汇,东方和西方在这里对话,使学术成果尤其是前沿学术成果荟萃三联。

为什么学人们独重三联?有人说,三联倚《读书》之名,得《爱乐》之势,近年又有《三联生活周刊》复出,更如虎添翼,故而联络国内著名学者易如反掌,招来国外“绿卡族”凑趣也不足为奇,言外之意,假如我有几份这样“炙手可热”的杂志,照样可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读书》等刊物的影响力确实是三联与学术界之间的重要纽带,可是这些刊物的影响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难道不是有一批著名学者包括许多中青年学者热心撰稿的缘故吗?而这批撰稿人难道不是编辑们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渐组织起来的吗?所以,《读书》等刊物之影响力,在这里是果而不是因,不可因果倒置。

学人偏爱三联,我觉得是首先因为三联有胆识,学人乐意与之为谋,其次是因为三联对待学人既诚且信。诚者,坦诚相见,信者,虚怀若谷,察纳雅言。三年前,我们北大法国文化研究中心有感于法国当代思想著作在国内的介绍零散不周,而且从英文重译者多,于是起意编一套法兰西当代思想家著作丛书,与三联联系,双方一拍即合,最后老总董秀玉女士一锤定音:“即便赔钱也出。”她还说,丛书虽然定位于较高的理论层次,但也应力避阳春白雪之弊,为此她建议把丛书定名为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以便吸纳较多层面的作品。在这样一种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气氛中,丛书的操作进展顺利。应该说,这种愉快的合作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与文化享受。

如今中国图书业步履维艰,市场之扩大,远慢于出版人与热心人的想象或希望,更兼商情风云诡谲,变幻莫测,出版运作之风险,业外之人也可以想象一二。因此,对三联书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发扬扶持学术的传统,并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业内外有心人在庆贺之余,作一番专题探讨,对我国出版业走出困境,或许不无裨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